跳岛FM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audio
1:05:06

146 论肺科病人:不能承受的天才之病丨沙仑的玫瑰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瓦格纳逝世140周年暨诞辰210周年。身为瓦格纳的忠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借小说《特里斯坦》中的肺病患者之死表达了他对瓦格纳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反思。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将讨论这篇小说及其背后的故事,以纪念这位他们都很喜爱的音乐巨匠。
如今,肺科疾病已在集体记忆中蒙上瘟疫的白色恐怖,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在浪漫派的字典里,肺结核一度是个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从雪莱到林黛玉,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向来不乏敏感忧郁的肺病患者。他们发热、吐血,仿佛某种天才的激情正在燃烧他们的生命力——凡人的生命之轻注定不能承受天才之重,这种叙事主宰了人们对肺病的认识,以至于身患肺病、四处疗养成了19世纪的艺术家们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毕竟对他们而言,常人的“健康”相较死于“天才”的肺科病人反而显得庸俗粗鲁
小说《特里斯坦》中,肺病患者加百利拉在演奏完《爱之死》后吐血身亡。瓦格纳魔法般的乐章让死亡在加百利拉的病体中迅速发酵,然而艺术能量的膨胀绝非肺病患者所能承受,对肺病扭曲的崇拜,让加百利拉被选为艺术的祭品。可以说,她并非死于肺病本身,而是死于肺病的隐喻。托马斯·曼巧妙地拆解了“天才病”的神话,也引领读者窥见浪漫主义艺术观的暗面:对卓越的追求,往往成为献祭生命的借口,又有多少真正强悍的艺术家,可以驯服孤身走向黑暗的冲动,在保全肉身与艺术献祭之间保持精巧的平衡?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0:49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世今生”:脱胎于民间传奇的致命歌剧
13:58 托马斯·曼的改编是神话原型的扭曲镜像,英雄在其中沦为小丑
25:24 在疾病的隐喻体系里,肺病一度是专属于敏感多思者的浪漫主义天才病
32:33 托马斯·曼借瓦格纳歌剧探讨的核心议题:艺术到底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37:14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καθαρσιζ):艺术通过制造幻觉实现涤荡灵魂的效果
43:26 对浪漫主义式自我献祭的反思:真正强悍的艺术家不必屈从于向死的欲望
63:04 岛屿空间介绍:衡山·和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特里斯坦(Tristan)&伊索尔德(Iseult the Belle):特里斯坦是亚瑟王传奇中与兰斯洛特齐名的骑士,他意外与叔叔的未婚妻、爱尔兰公主“美人伊索尔德”共饮了爱情魔药,两人因此必须相爱至死。为了防止这段无法停止的不伦恋情被叔叔发现,特里斯坦选择和“玉手伊索尔德”(Iseult with the White Hands)结成有名无实的夫妇,这段四角悲情造成了致命的误会,以特里斯坦和美人伊瑟的死亡告终。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
    托马斯·马洛礼(生年在1415-1418年之间 - 1471):英国作家。代表作为《亚瑟王之死》。
    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约生活于12世纪下半叶或13世纪初。德国诗人。曾以中古德语根据法国诗人贝鲁尔的长诗创作了同名骑士史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以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著称,是瓦格纳的忠实崇拜者和资助人。绰号“疯王路德维希”。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评论家、诗人。代表作《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诺瓦利斯(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夜之赞歌》《圣歌》。
    卢基诺·维斯康蒂(1906-1976):意大利导演、编剧。代表作《魂断威尼斯》《白夜》《豹》《路德维希》。

  • 书籍
    《特里斯坦》《魔山》《死于威尼斯》《马里奥与魔术师》《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