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发现“电子榨菜”的说法在身边流行开来。顾名思义,这个说法指的是年轻人在吃饭时播放的各类视频,就像榨菜一样,很好下饭。我们需要榨菜,是因为白米饭淡而无味;可是电子榨菜让人欲罢不能,也是单纯因为饭“不够香”吗?
延续这个食物的隐喻,本期节目,主播钟娜请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凌和南京大学的但汉松两位大学教授,在4·23世界阅读日的前夕聊一聊电子榨菜的“阅读”维度:作为一种摄取信息的渠道,电子榨菜这一媒介有何特点?经过了深加工“腌渍”的知识和讯息,还能残留多少本味?
正如但汉松在节目中所提到的,电子榨菜之所以可以像垃圾食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正是因为利用了现代人愈演愈烈的信息焦虑。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绩效社会,速食成了头脑和口腹的共同选择。不过,与其对电子榨菜口诛笔伐,指责它引发了深度阅读能力的退化,在媒介革命势不可挡的当下,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自己如何能在享用电子榨菜的同时,寻找一份对头脑来说更加健康的精神食谱。毕竟,回顾媒介史,就连报纸在出现时都引起过大规模的恐慌。信息传播的去精英化和民主化,往往一体两面。人们指责手机屏幕让社恐们心安理得地“生人勿近”,却看不到弹幕成就了亚文化再创造的狂欢。当现实过于喧嚣,我们何妨放纵自己逃离一点点,做一场限时白日梦?说到底,在所有的贪心中,尝小鲜而阅尽万卷书的愿望,是最不该被指责的那一种。
【本期嘉宾】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现当代英美文学及批评理论,业余从事翻译及随笔写作。(微博ID:洛之秋)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豆瓣ID:malingcat)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47 我们为什么会喜爱电子榨菜?大学老师平时都靠哪些电子榨菜下饭?
13:19 弹幕是干扰思考还是促进交流?电子榨菜的社交属性是虚假的吗?
20: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永恒的知识焦虑催生了“一分钟带你看完XXX”
23:03 电子榨菜是一种“压缩时空”,而人的头脑无法仅靠高油高盐的下饭菜运转
31:40 赞美与现实脱节一小会儿的权利:何必事事“防沉迷”?
38:11 触摸青草的必要性:正因为一切都可虚拟,我们才更需要真实
45:50 古典阅读传统已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够顺应媒介革命,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50:02 人类害怕过报纸、害怕过电视,还要继续害怕电子榨菜吗?
61:27 岛屿空间介绍:到苏州,遇见诚品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尼古拉斯·卡尔(1959— ):毕业于哈佛大学,著名科技作家。代表作《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
凯瑟琳·海尔斯(194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特聘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荣誉教授,后人类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者。代表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代表作《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等。
哈尔特穆特·罗萨(1965— ):社会学基础理论和理论社会学方面的教授。代表作《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等。
韩炳哲(1959— ):韩裔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爱欲之死》《倦怠社会》等。
哈罗德·布鲁姆(1930—2019):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代表作《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媒介理论家。代表作《机器新娘》《理解媒介》等。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1943-2011):继麦克卢汉之后最重要的媒体理论家之一,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德里达”。代表作《话语网络1800/1900》《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等。
罗伊·安德森(1943— ):瑞典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寒枝雀静》等。书籍
《无尽的玩笑》[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法]罗曼·罗兰
《追忆似水年华》[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