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和汪民安聊上班: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不劳而获|独上阁楼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当2024年的你在早高峰的地铁上默念“这个班是再也上不动了”的时候,可曾想到,早在1953年,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就在巴黎的墙上写下过:« Ne travaillez jamais» (“永不工作”)的口号。
在本期嘉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看来,拒绝工作与其说是一时的社会情绪,不如说是高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现象。
本期「独上阁楼」,已经做了七年自由职业者的柏琳便请来汪民安,一起聊了聊他在新书《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中提到的这个似乎有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不劳而获。”
人一定要上班吗?上班是意义感的唯一来源吗?有没有可能,现代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得太多了”?汪民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当工作伦理成为一种普遍的怀疑,我们还能否想象一个“弱竞争”的社会,想象一种人人能通过工作本身获得意义感的未来?

【本期嘉宾】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尼采与身体》等。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时间轴】
01:03 北京地铁晚高峰的“班味”让人崩溃
03:15 对工作感到虚无,是更大的生活的一部分
04:46 虚无主义可以是积极的吗?尼采给了一种思路
09:51 “躺平”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结果
14:42 法兰克福学派否定资本主义,不如个体直接退出游戏
18:44 人类真的不能选择不做“狗屁工作”吗?
21:37 “躺平”和“闲下来”有什么区别?
24:33 工作不分贵贱,却分“有意义”和“低价值”?
25:35 “有意义的工作”的两种类型
36:08 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都怎样理解“情感劳动”?
44:14 自由职业不自由:“灵活就业”的临时性陷阱
50:21 不要忘记,“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54:42 内卷时代,不妨想象一个“弱竞争”的社会
60:14 愿大家都能拥有在谋生之外,也能谋意义的工作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书名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汪民安
《毫无意义的工作》/[英]大卫·格雷伯
《心灵的整饰》/[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美]杰玛·哈特莉
《精英的傲慢》/[美]迈克尔·桑德尔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英]齐格蒙特·鲍曼
《倦怠社会》/[德]韩炳哲
人名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主要作品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和《悲剧的诞生》。尼采以其对传统宗教和道德的批判以及对“超人”(Übermensch)概念的提出而闻名。1890年因精神崩溃被送入精神病院,1900年在魏玛去世。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 德国哲学家,以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闻名。他认为人类行为由无意识的意志驱动,强调悲观主义和生命的痛苦,对尼采等后世思想家有深远影响。
居依·德波(1931-1994): 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电影导演和作家,国际情景主义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著作《景观社会》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影像和消费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控制。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著作《启蒙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探讨了启蒙运动的两面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工业。
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 德国哲学家,绝对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法哲学原理》,强调辩证法和历史发展过程。
大卫·格雷伯(1961-2020): 美国人类学家、政治活动家,以其对官僚主义和经济学的批评闻名。他的著作《债:5000年的历史》和《毫无意义的工作》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和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
伯特兰·罗素(1872-1970):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评论家,因其在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他的著作《哲学问题》和《西方哲学史》广受欢迎,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托克维尔(1805-1859): 法国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以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闻名,深入分析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1940-):美国社会学家。目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担任社会学教授。
约翰·洛克(1632-1704): 英国哲学家和医生,被誉为“自由主义之父”。他的著作《政府论》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的概念,对现代政治哲学有重要影响。
马克斯·韦伯(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探讨了宗教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
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 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以其对后现代性和消费社会的分析而闻名。他的著作《流动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爱》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化。
米歇尔·福柯(1926-1984): 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以其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研究而著称。主要著作包括《疯癫与文明》、《词与物》和《规训与惩罚》。
吉尔·德勒兹(1925-1995): 法国哲学家,以其与费利克斯·伽塔利合作的著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闻名,探讨了欲望、资本主义和社会结构。
韩炳哲(1959-): 德国籍韩裔哲学家,以其对现代社会及其病理现象的批判而闻名。著作包括《倦怠社会》和《透明社会》。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著作涵盖了哲学、逻辑、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乔治·阿甘本(1942-): 意大利哲学家,以其对主权、状态和生命政治的研究而著称。主要著作包括《神圣人》和《例外状态》。
迈克尔·桑德尔(1953-): 美国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以其对正义和伦理学的研究而闻名。著作包括《正义:一场思辨之旅》和《金钱不能买什么》。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德国出生的犹太政治理论家,以其对极权主义和现代政治的分析而著称。主要著作包括《极权主义的起源》和《人的条件》。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茄汁鱼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