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自由潜水复活版:谈谈感情,谈谈钱

本期潜水员:钟娜 于是 肖一之 何润哲 广岛乱

好久不见。
九个月之后重新开麦,几位主播都有些陌生。有人的话筒太久不用固件需升级,有人翻箱倒柜找不到有线耳机……
但无论如何,能聚在一起「自由潜水」畅聊读书,真是太快乐了!
毕竟,在缺席的这半年多里,我们错过了太多事情:一大批中文原创不一定算原创了,《使女的故事》又成禁书了,劳模麦克尤恩又出新作了,《呼啸山庄》被网飞魔改了……
不过,在这第一期来之不易的复活节目中,我们选择——从钱包谈起。
常言道“谈钱伤感情”,可在文学里,谈钱往往不止会伤心。金钱是小说最常见的动力机制,也是最老套的主题。在马克·吐温笔下,一袋子金币可以败坏一整个哈德莱堡;而到了简·爱的动荡人生里,一位远房亲戚的遗产就可以扭转爱情故事的结局。
这个秋天,跳岛FM推出「读懂金钱」付费专题节目。如果你想知道文学如何讲述经济史、如何记录消费社会、如何揭示财富与自由的复杂关系,这期先导集,就是我们带给你的开胃菜。

特别说明
由于各平台对付费节目的支持和策略各有不同,「读懂金钱」付费专题节目目前只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上线,如果你对内容感兴趣,请移步购买。感谢你的支持!

——为什么要听一档文学播客来讲钱?
你可能会问,放着理财秘籍不看、经济学讲义不学,为什么要来听一帮研究文学的人来讲金钱?
的确,经济学能解释通货膨胀的曲线,金融学能教我们如何配置资产。然而,当我们因为薪水的高低而选择或者错过一份工作,当我们在婚礼上听见“门当户对”的暗示,当我们为一顿昂贵的漂亮饭心痛又难忘,又有几个人,真的会从“效用函数”或“投资组合理论”的角度来思考?
《狗屁工作》的作者大卫·格雷伯曾说,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是人类不同的行为领域之间存在的清晰的分界线,任何涉及到钱的交易,都不能和“战争、激情、冒险、神秘、性或者死亡有任何关系”。
钱的故事,从来不只发生在钱的世界。要想看到金钱如何与所有这些理性人假设之外的领域发生关系,文学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最具体、最切肤的,是文学。文学让我们看到钱如何潜入爱情与亲情,如何塑造身份与欲望,如何在一个人的一生里,既是机会,又是桎梏。

——为什么要做付费节目?
选择“金钱”作为主题,本身就是一次声明。我们不回避价值交换——金钱不仅是一个话题,也是我们这个播客项目的形式与隐喻。
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直面一个现实:知识与时间同样需要被珍视。制作一档深入的节目,需要阅读、讨论、写作与录音的持续投入。让节目从免费走向付费,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也是我们对内容质量的一种承诺,对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的一种探索。我们愿意陪伴你用文学的视角透视生活,而付费,正是让这份探索能够延续的方式。

【本期潜水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0:00 九个月没见,听众朋友们,想死你们啦!
02:47 为什么要做付费节目?为什么选择“金钱”做主题?
10:40 《金山》与《金山的成色》:文学如何讲述经济史?
14:57 花钱文学研究报告:消费的意义不止是买买买
18:08 小说失去了捕捉消费社会的能力了吗?
26:26 欲望不存在:大家都是什么时候对奢侈品祛魅的?
38:53 19世纪居然有一本叫做《政治经济学》的小说?
49:36 “英国王子用金盘子吃韭菜盒子”——如何有想象力地书写贫穷?
56:00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人都觉得谈钱很羞耻?
59:17 美国特产:无处不在的“老钱/新钱”鄙视链
70:06 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将无法量化的人情转化为可以转移的货币
78:09 “为什么写作?——当然为了钱!只有傻子才会为了别的写作!”
83:52 作家中的赌徒:萨冈的五个亿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千卢布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拱廊街计划》。本雅明关注资本主义消费文化、都市经验与商品拜物,揭示了金钱、消费与感官体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 赫塔·米勒:德籍罗马尼亚裔作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心兽》《呼吸秋千》《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作品常书写极权体制下的匮乏与贫困,敏锐揭示了金钱匮乏对日常生活与语言的侵蚀。
  • 齐格蒙特·鲍曼:当代社会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之一,代表作《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现代性与大屠杀》《将熟悉变为陌生》。鲍曼指出现代社会已从“生产者社会”转变为“消费者社会”,人的身份由消费能力定义。金钱与消费不再是选择,而是社会生存的必需。
  • 让·鲍德里亚:法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代表作《消费社会》《物体系》。他提出消费是一种符号体系,奢侈品的价值源自差异化和符号地位,而非实用性。
  • 亦舒:香港流行小说家,代表作《喜宝》《我的前半生》《玫瑰的故事》。她被视为华语世界最早直白描写消费与女性欲望的作家之一。
  • 哈里亚特·马蒂诺:英国作家、社会学先驱,被称为“第一位女性社会学家”。她的《政治经济学阐释》以小说化故事解读经济学原理,曾是畅销书。马蒂诺是19世纪最早尝试用文学手法普及经济学知识的人,说明“钱”早已是文学叙事的核心主题之一。
  • E.M. 福斯特:英国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兹庄园》《印度之行》。出身中产,终身经济状况优渥,小说充满对阶层与金钱关系的敏锐洞察。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锁》。曾是当时全球收入最高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常涉及金钱与欲望的纠葛,尤其是金钱如何影响个人选择和道德。
  • 安·拉德克里夫: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女王,代表作《奥多芙的神秘》《意大利人》。她是最早靠写作稿费积累财富的女性小说家之一。
  • 简·奥斯丁: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她的小说表面是爱情故事,核心却是经济安排,揭示了金钱、婚姻与阶层的紧密勾连。
  • 弗朗索瓦·萨冈:法国作家,代表作《你好,忧愁》。18岁成名,被称为“文学神童”。她的小说常描绘上流社会青年人的空虚与消费主义式的享乐生活。萨冈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奢靡与债务,她既写也亲身实践了消费社会的幻梦与崩塌。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文学巨匠,代表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赌徒》。他本人因赌博成瘾和债务问题而饱受困扰,甚至因还债压力而高强度写作。《赌徒》直接以自己的债务经历为蓝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显示:金钱可以摧毁人的精神,也能迫使作家在绝境中写出伟大作品。
  • 塞缪尔·约翰逊:18世纪英国作家,词典编纂者。他直言不讳地承认“没人只为艺术写作,写作就是为了钱”,是18世纪最坦率把文学与经济挂钩的声音之一。
  • 查尔斯·狄更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代表作《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出身贫困,少年时代曾在工厂打工,这种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笔下的贫穷与阶级描写。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有《使女的故事》《盲刺客》。她的随笔集《偿还》讨论债务与文化传统,提出金钱与故事、叙事密不可分:债本身就是一种文学。阿特伍德不仅是当代重要小说家,也在金融危机等社会语境中,思考文学与经济系统的互动。
  • 大卫·格雷伯:美国人类学家,社会思想家,代表作有《毫无意义的工作》《规则的悖论》《债》。他提出“货币源于债务”的理论,反驳了传统经济学“货币源于以物易物”的说法。
  • 唐·德里罗:美国后现代小说家,代表作《白噪音》《地下世界》。他以冷峻的风格书写消费主义、媒体、死亡和技术时代的焦虑。
  • 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美国作家,代表作《美国精神病》。《美国精神病》一度因暴力与色情内容遭争议,却成为解读20世纪末资本文化的经典文本,揭示了消费主义与人格异化的极端结果。
  • 伊迪丝·华顿:美国小说家,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性。《纯真年代》《欢乐之屋》深刻描写纽约上流社会即“老钱”阶层的习俗、虚伪与约束。她的写作常常揭示老钱与新钱的冲突,以及金钱背后的社会规训与性别压迫。
  • 阿伦达蒂·罗伊:印度知名作家、社会运动人士及左派知识分子

书籍
《劝导》《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流人》《金山》《金山的成色》《繁花》《穷爸爸富爸爸》《东京贫困女子》《扫地出门》《物》《断舍离》《消费社会》《逍遥游》《政治经济学原理》《名利场》《不平等简史》《霍华德庄园》《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我们共同的朋友》《老钱》《了不起的盖茨比》《大空头》《信任》《纯真年代》《欢乐之屋》《美国精神病》《白噪音》《偿还》《债》《赌徒》

影视
《劝导》《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流人》《无依之地》《逍遥游》《小时代》《欲望都市》《艾米丽在巴黎》《蒂凡尼的早餐》《时尚圣经》《唐顿庄园》《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继承之战》《成为安娜》《寄生虫》《大空头》《芭蕾之星》《雷曼兄弟三部曲》《赌博默示录》

【出品方 】 中信书店
【出品人】李楠
【策划人】蔡欣
【制作人】 何润哲 广岛乱
【运营编辑 】 黄鱼
【运营支持】李坪芳
【平面设计】王尊一
【后期剪辑 】 崔崔
【片头音乐】钱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