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生缘》《色戒》《第一炉香》等小说的影视改编,到网上流传的各种“张式金句”,张爱玲灿烂的前半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1955年,张爱玲只身离港赴美,由此开始了她长达40年的异国生涯,尽管张爱玲后半生笔耕不辍,创作了数部英文长篇,但始终未能被美国文坛所接受,《雷峰塔》《易经》《小团圆》更是在她离世后才得以出版,进入读者视野。
学者王德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张爱玲用后半生的时间去重写、改写前半生,给过去的生命投注不同的眼光与诠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中晚期写作?她是一个怎样的英文作家?这些英文作品为何在美国遇冷?在英文写作上,张爱玲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坚持?当时美国的亚裔文学生态如何? 我们又如何理解张爱玲作品和旅居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前半生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后半生却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新的自由,用更直白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张爱玲100周年诞辰的当天,跳岛FM三地连线,录制了这期特别节目——在纽约的中英双语写作者钟娜,在柏林的青年作家、诗人春树,以及目前在上海的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资格候选人陈芳代,一起回顾张爱玲在美国的写作和生活,聊聊她作为双语作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还有她冷眼观世之下的内心独白。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嘉宾】
春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代表作《北京娃娃》《乳牙》。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3:24 作为英文作品读者的张爱玲,喜欢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讽刺、宿命感的张式故事
07:00 张爱玲在香港写的英文小说《秧歌》:有张式的“恶”和“冷”,且比她写上海故事和香港故事的色彩更“淡”
12:36 1955年张爱玲赴美,参加麦道伟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试图成为在美国找到“土壤”的新生英文作家
14:42 张爱玲在美国写作的矛盾与坚持:迫于生计,请求夏志清联系更多出版商;即使作品遇冷,也不迎合美国对东方想象
15:10 张爱玲在美国时的亚裔文学生态:所有亚裔作家“一锅炖”,越迎合市场口味越能出头
22:06 张爱玲的英语写作端正又“别扭”,讲求文字的灵性和优雅
23:50 用英文写作也许是张爱玲在对母语、母国、母亲的“丧失”中寻求的归属和救赎
24:37美国学生为什么喜欢《封锁》:张爱玲的作品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
26:55 围绕《少帅》的争议:夏志清的对题材的反对,以及大时代背景与幽微人性之间的难以调和
29:30 被退稿的《北地胭脂》:“缺乏救赎感”、“令人反感的角色”体现的不仅是张爱玲写作的局限,还有美国出版业的局限
33:27 自传作品《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与托尼·莫里森类似,张爱玲重写自己的过往,回望和反刍历史时代和家庭关系
36:21 张爱玲晚年为何离群索居?晚期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5:00 童年的冷清、成年后的动荡:张爱玲是地理、政治以及心理上的“流亡者”
【节目中提到的书】
《秧歌》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 张爱玲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怨女》 张爱玲 著
《雷峰塔》 张爱玲 著
《易经》 张爱玲 著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少帅》 张爱玲 著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著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流言》 张爱玲 著
《宠儿》 [美]托妮•莫里森 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著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著
《那些写诗的80后》春树、李勋阳、宋壮壮 编选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