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 30 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于北京时间7时公布!来自坦桑尼亚的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纳获得了该奖项。

从2015年的非虚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到2016年的摇滚诗人鲍勃·迪伦,再到2019年曾激怒了欧美主流文化界的彼得·汉德克和去年的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争议不断,今年奖项更是爆冷,也让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到非洲大地这片热土。在等待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解读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跳岛去年与赵松、胡桑共谈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期节目: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坚持传统和回应时代之间,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诺奖和布克奖在评选标准上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说诺奖是一个“迟到”的奖项?韩国的李箱文学奖等“小奖”为何近年更多地步入公众视野?再看目前国内的文学奖项,为什么颁给的作家都“面目太清晰”?国内作家对诺奖有怎样的心态?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时间轴】
06:55 从鲍勃·迪伦到彼得·汉德克:诺贝尔文学奖过去5年在回应时代和坚持传统之间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
12:55 批评诺贝尔文学奖陷入“欧洲中心主义”其实是批评当下普遍的文学状态
20:10 “理想”、“艺术”、“传统”:从100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看时代嬗变
24:37 诺奖vs布克奖:确立经典vs奖励新人
29:02 德国的毕希纳文学奖、意大利的斯特雷加文学奖、韩国的李箱文学奖、台湾的联合报文学奖、香港的红楼梦奖……近几年出版业对“小奖”的反应变快了
35:50 黄锦树、张贵兴等“马华作家”对新的写作“技术”的实践:“甚至不是欧洲作家能够实验出来的。”
39:55 中国当代文学曾经的先锋性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环境”,对国外的借鉴没有消化成“自我技术”
44:39 “现在国内的文学奖颁给的作家面目太清晰,我们还没能认识的面目少了点。”
46:52 诺奖颁给露易丝·格丽克不意味着这是“未来的方向”,诺奖承认的是“过去的理想”,具有迟滞性
53:30 国内作家对诺奖人选的指责凸显了争夺话语权的焦虑?为什么西方作家的反应更淡定?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胡桑,诗人、译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记忆记忆》[俄罗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著
《梦游人》[奥]赫尔曼•布洛赫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