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以恋童癖为主角,《罪与罚》聚焦杀人犯的内心世界,《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婚内出轨”……当我们回顾经典文学作品时,发现背德者比比皆是。道德败坏的人应该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吗?当我们发现作者拒绝给出惩恶扬善的结局,反而为背德者辩护,这种“三观不正”的故事,还值不值得阅读?在道德审查式阅读愈加流行的今天,身为读者,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学中的善与恶,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我们一度崇敬,却被不断爆出“黑历史”的作家?一个道德败坏的人,真的可以写出好作品吗?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张秋子老师(豆瓣上的“安提戈涅”),她最近刚刚出版了一本文学评论集《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其中多处谈及文学在处理善恶时的混沌。同为老师,张秋子和跳岛的主播肖一之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文学的魅力之一,或许正在于它的模糊给阐释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当我们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走进文本,走进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迂回和裂隙,回过头反观纷乱的现实世界时,或许能多一丝审慎、多一份共情。秋子老师曾在新书中写道:“阅读文学作品如果一定要追问‘效用’,那么大概有两个:督促人成为人,以及推迟判断。“ 或许,“推迟判断”就是文学在这个时代给我们的道德指令。
【本期嘉宾】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豆瓣ID:安提戈涅)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1:41 做“接地气”的读者:读不懂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
11:52 拉金的春和托尔斯泰的冬:体会文学的温度,尝试生命化的阅读
21:16 人生经不起蹉跎,我们来得及向年轻时“错怪”的作品道歉吗?
28:01 从古典时代到维多利亚时期:谈谈文学与道德的张力
38:18 出轨文学与反英雄叙事:为什么文学要写“恶”?
48:45 在处理善恶这件事上,好作品该像好面包一样“松弛”
59:07 文学并非神谕,总要接受局限的视域与不完美的作者
72:46 保持开放:经典被抛弃才是文学的常态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书籍和文章
《呼啸山庄》[英] 艾米莉·勃朗特
《文学的读法》[英] 特里·伊格尔顿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陈嘉映
《苔蕾丝·德斯盖鲁》[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春》[英] 菲利普·拉金
《主与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白鲸》[美] 赫尔曼·梅尔维尔
《浮世画家》[英] 石黑一雄
《霍华德庄园》[英] 爱德华·福斯特
《德伯家的苔丝》[英] 托马斯·哈代
《性史》[法] 米歇尔·福柯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美] 哈罗德·布鲁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失乐园》[英] 约翰·弥尔顿
《论现代小说》[英] 伍尔夫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十又二分之一历史》[英] 朱利安·巴恩斯
《当我们不再了解世界》(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智利] 本杰明·拉巴图
《玩笑》[法] 米兰·昆德拉
电影
《驾驶我的车》(2021),导演滨口龙介
《小丑》(Joker, 2019),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燃烧》(2018),改编自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导演李沧东
人物
阿兰·罗伯-格里耶 (1922-2008), 法国作家和电影制片人。代表作《嫉妒》《幽会的房子》
约瑟夫·布罗茨基 (1940-1996),苏联出生的美籍犹太裔诗人、散文家,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我坐在窗前》
威廉·萨克雷 (1811-1863),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名利场》
乔治·艾略特 (1819-1880),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朱巴尔传奇诗集》
卡尔·波普尔 (1902-1994),出生于奥地利,犹太人,获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燕卜荪 (1906-1984),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代表作《朦胧的七种类型》
【本期推荐作品】
《普通读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刘炳善 译
百年之前,人们如何解读被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文学经典?在《普通读者》里,伍尔夫以书评人的身份,用平等的姿态向读者们介绍了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她的阅读体验。
《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 著
在本书中,陈嘉映老师探讨了伦理学中的几个议题。他朴实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我们不断反思如何更好地说话,如何让语言文字发挥传递与沟通的中介作用。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